智汇科技 食安专家 全国服务热线:

行业资讯

食品安全屡屡报警 谁更“受刺激”?
时间:2013-06-20 10:02:16 作者:管理员 来源:原创 点击:1517次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说:“有个网民写的一句话,我非常受刺激,他说外国的食品有毒也吃,中国的就不吃。食品安全已经变成了一个关乎国家形象的问题。”(6月19日《北京晨报》)

 赞成

企业良知重燃公众信心


宁吃有毒的外国食品,也不吃中国的食品。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表达,但却反映了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担心。面对当前食品安全领域的乱象环生,不管是食品生产企业、老总、经销商,还是我们的监管部门,其实都需要受这样非常的刺激。因为只有“非常受刺激”了,才会知道食品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过去的食品卫生到如今的食品安全,这不只是字眼的变化,而是我们的食品安全已经逼近公众可以容忍的底线。食品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吃的问题,但现在确实已经衍化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弥漫于公众心中的不信任感可以说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一道鸿沟。短时间之内,要想重拾公众的信任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对于公众而言,其实都希望能吃到安全卫生质量有保障的食品。可现实语境下,无论是食品企业还是质监部门都无法给公众提供足够的信任。三氯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地沟油油条、毒生姜、镉大米,一次次食品安全危机的出现,一次次冲击了公众敏感的神经。尽管谁都知道,不是所有的食品都出现了问题,但在无法判断究竟谁对谁错的情况下,公众只能选择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集体否定。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出现了诸如去香港抢购奶粉之类的问题。

尽管网友称: “外国的食品也有问题,外国有毒也吃,中国的就不吃。”但又有谁愿意去吃外国的有毒食品呢?所以这句气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深深失望。马云说,我怕20年后中国GDP数字被药品所抢占,财富越来越多,但可悲的是我们可吃的敢喝的食品越来越少。我们可以没有钱,但不能没有可以安全吃的东西。诚哉斯言!

正是因为公众已经一次又一次地领教了食品不安全的刺激,所以才会出现当前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如何重拾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心?我觉得最主要的还要看食品生产企业和老总们的态度,简而言之,就是要用这种“非常受刺激”的方式唤起企业和企业家的良知,让他们的体内流淌道德的血液。而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而言,同样需要面对这种公众的不信任感。然而,要想让所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和老总拥有这种“被刺激”的感觉,进而重视食品的安全问题,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徐刚

 企业有责任感才有希望

最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关于食品安全的,这足以说明了大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病从口入,食品安全重于天。可是,中国的食品问题此起彼伏,五花八门的添加剂,一次次地刺痛公众敏感的神经,焉能叫公众不关注、关心食品安全?中央政府也一再出重拳,打击影响食品安全的非法行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召开“食品安全”宣传周,也意在扭转公众对中国食品的形象。

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扭转食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必须让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否则,光靠宣传是难以达到目的的。中国食品安全千头万绪,但无论怎么难,政府都会把这个重担挑起来。粮食是一切食品的源头,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第一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因网友的言论“受刺激”,这应当不是坏事,而可以视为一种警醒。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食企业,中粮集团肩上的担子不轻,应当在这个舆论环境容易受极端事件波动的当下,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口碑。诚然,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密不可分,而食品安全的链条很长,下游加工企业也很多,但是,安全的责任是很明确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法律自然会向他们要说法,“躺着中枪”者,最终社会会还你一个公道。

这就是说,中粮集团要守护好粮食安全的大门,为食品安全做好表率。宁高宁董事长的“受刺激”应该很受用,它让宁董事长理解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我们期待着中粮集团把安全当成一种社会责任,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一个有希望的企业,才能赢得公众的信赖。这个信赖,是最好的广告。

黄齐超

批评

缺乏反思是安全大敌


企业家深受刺激,是好事,这样才能知耻而后勇,然而,看完相关报道全文,笔者遗憾地发现,与其说宁高宁先生深受刺激,不如说他深感不服。他接着又说:“中国的食品问题是不是那么严重?我觉得没有那么严重”,宁高宁先生自问自答,铿锵有力,但他仍觉不够,最后总结道:“中国食品的质量是好的”,因为“中国目前人口的寿命在增长,疾病相对在减少,人口的活力智力体力,运动能力都在提升”。

这一番怪论,让笔者感到痛心。我们的企业家是在用何种怪异标准来判断中国的食品安全有没有问题?这样的标准已经超越了人类的常识。普通的食品问题,已经刺激不了企业家,只有当食品问题严重影响到百姓的寿命、让百姓立即患病,才能彻底让企业家对食品有问题心服口服。这是何等高的“刺激阀”?与此相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读到作家辛克莱写的纪实小说《屠场》时,突然大叫一声,跳了起来,因为书中写到当时美国的工厂卫生极差,毒死的老鼠肉和生肉被一起掺进绞肉机,制成香肠。罗斯福随后与辛克莱见面,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雏形。

一本书就能刺激罗斯福,而层出不穷的食品问题,比如吊白块米粉、毒生姜、镉大米、毒皮蛋等却无法刺激中国企业家,他们面对问题还要继续狡辩,镉大米毒皮蛋让你寿命减少了吗?你无法证明,那么,中国的食品质量就是好的。通过人均寿命在增长,得出中国食品质量好的逻辑是无耻的,因为人均寿命增长主要和医疗保健水平有关,也和营养越来越丰富有关。食品企业家巧舌如簧,居然能这样为自己脸上贴金,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中国食品质量真有宁高宁先生说的那么好,那么如今强调要对食品安全重典治乱是不是多此一举?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多多,敢于说出“中国食品的质量是好的”证明我们的一些企业家缺乏反思能力,他们没有羞耻感,面对一大堆问题,却依然敢于自吹自擂、挑战百姓感受。食品行业从业者的见识与食品问题一样,让人忧心忡忡。

中国食品的安全,需要大量勇于反思、知耻而后勇的企业家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食品安全体系重建的要件之一。

 欧木华

不能止于“非常受刺激”


“外国食品有毒也吃”话语过激的背后,隐含着多重含义和意思表达。

其一,“外国食品有毒也吃”言外之意无疑是“中国的食品更毒”。这不是网民的先入为主,也不是无中生有,耸人听闻。其二,网民说“外国食品有毒也吃”,并不是说不拒绝外国的有毒食品,而是表达了一种对中国食品安全情况的不满。很明显,这已经不是单纯的食品安全问题了,其事实上已经上升到民族感情甚至是行业形象、国家形象的高度,是百姓信任、行业诚信和政府信誉的问题。

除了受到刺激之外,作为粮食进出口企业和食品生产商,中粮集团等企业、商家都有必要反思,甚至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共同努力去寻求解决与改进问题的举措。比如我们需要搞明白,为何中国的食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不如外国”的?比如作为食品生产与销售者等,该如何守住底线,用良心和道德来生产与加工食品,让消费者能吃得放心?比如该如何治理食品安全堪忧现状,改变中国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比如《食品安全法》实施四年,为何没有有效地刹住一些人违法犯罪的现象?比如到底该不该重典治乱,又该如何治?即将进入修订程序的《食品安全法》,又该如何修改与修订,才能解决惩罚力度不够、监管“多龙治水”且太过宽松等问题?

“外国食品有毒也吃”是一句牢骚话,但更是一记警钟。其是对相关管理者的刺激,更是警示与激励,其有批评的意思,但更有鼓励与鞭策的含义!

刘鹏

■三言两语


●宁高宁被这句话刺激了。而他关于中国食品质量三十几年来在提升的说法,又反过来刺激了网友。

——白醒

●宁高宁的质疑因果关系倒置,而且人口寿命的增长必然要求食品质量是好的吗?不一定吧。

——郎丰云

●来看看近日的两则食品问题:假蜂蜜糖水明矾勾兑,黑作坊用亚硝酸钠做卤肉,不知道宁董事长会作何感想?

——玄影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先生说的话非常实际,当然我是平民老百姓的眼光和感觉。

——洪赵斌

●中国的食品问题恶化到如此地步,宁董事长您还觉得没有?现在,我们真的觉得很受刺激!

——贺夏

●食品问题变成了一个国家形象问题了,希望政府强有力地监管,清晰地统一标准、统一检验、统一发布,提升民众信心。

——花桂香

●中国网民普遍受两重气,一重是因为看到了接二连三的坏恶事,第二重是在那些坏恶事被揭出后听到官员们讲没水平的话 。

——卫军亮

●国外的粮食仅仅是有毒而已,你的粮食藏的什么“高科技”就不得而知了。即使死也要死个明白。

——齐继广

本文关键词:食品安全,中国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预警

相关产品


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智云达

电话:4006-099-690 邮编:100081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号院内6号楼(西)4层40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