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科技 食安专家 全国服务热线:

行业资讯

厦门唯一定点食盐盐场大嶝盐场关闭
时间:2014-01-01 17:56:43 作者:管理员 来源:原创 点击:1497次
 盐来已久 一度年产海盐上万吨
 
    大嶝盐场规划于1966年,1968年投入使用,1970年已初具规模。此后,它成为厦门唯一定点食盐盐场,并成为省盐务局的定点食盐生产点,每年生产出上万吨盐。
 
    往日人们前往大嶝,在刚下大嶝大桥的不远处,就能看到向大海深处延伸的道道田埂,而成堆白皑皑的海盐则垒在一起,酷似一个个白色的小山丘。据介绍,大嶝盐场原有盐田30000多公亩,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盐田开始转型,成了蟹、鱼、虾等海产养殖区。近几年,由于大嶝海域功能的转换,盐田面积已经锐减至14000公亩。据透露,大嶝盐场关闭后,这些盐田也将随之转化为相关部门的收储用地。
 
有盐在外 市民吃盐不受影响
 
    厦门最后一个盐场退出历史舞台,那么今后,厦门人吃盐该怎么办?不必忧虑,盐业专家介绍,近年来,厦门市场上食盐的原料,并非来自厦门本土。
 
    泉州的山腰盐场以及漳州的漳浦盐场,才是厦门市民餐桌上食盐的真正来源。公开资料显示,山腰盐场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漳浦盐场年产量也在6万吨以上,两者均属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
 
盐尽于此 又一传统产业在厦消失
 
    制盐,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很陌生,但是对老一辈生活在海边的人们而言,却再熟悉不过了。据称,上世纪70年代左右,大嶝渔民7成左右的收入靠盐田。翔安区文史专家张再勇介绍,早在宋代,朱熹主簿同安时,曾经来到大嶝,看到当地盐场的盐女面朝盐田背朝天,每日受风吹日晒之苦,十分感慨。于是,他建议盐女们用红头巾裹头遮面,以挡风日。
 
    大嶝女子裹红头巾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记者注意到,昨天在大嶝盐场做最后工作的盐女们,也不约而同地全部裹上了红头巾。在盐业专家看来,大嶝盐场悄然关闭,实际上也标志着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在厦门消失。老产业不断被新产业更替,折射出的,正是一座城市前进的步伐。
 
揭秘 海水要变盐先过七道“坎”
 
    大嶝盐场的盐工老蔡说,每天海水涨潮时分,他们就利用沟渠引水,这些海水,必须经过7道依地势而建的“土坎蒸发池”。在第一道坎,盐度只有2%,经过多道蒸发,到第七坎时,盐度达20%左右,但这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
 
    紧接着,盐工们将高盐度海水灌入 “结晶池”,同时灌入一种特殊的原料卤水,此刻海水盐度达到24%,之后再经日光照射和风吹,开始结晶。盐工们借助旋转工具,继续提高盐粒的均匀程度和质量,减少水分含量。结晶之后,结晶池里,便出现了白雪一样的结晶盐。

本文关键词:厦门 食盐 关闭

相关产品


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智云达

电话:4006-099-690 邮编:100081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号院内6号楼(西)4层404室